干嘉伟: 前美团COO ,7月7日在《中国企业家》峰会有个精彩演讲《如何打造地推铁军》。

HRBP: 称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实际上就是企业派驻到各个业务或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协助各业务单元高层及经理在员工发展、人才发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干嘉伟:销售团队HRBP要这么干!-建智汇

作为HR,如何理解to C和to B业务?

阿干说,To C业务,从用户画像来看,我要买什么东西,用户在心里面已经想这个想了很久,有一句话叫“种草”,而赶紧把它买回来,就是“拔草”

To B业务,用户画像比较复杂,很少有部门经理或CEO对某一个东西“种草”种了很久,因为公司不是他们的,尽管用了这个产品或者服务对公司好,但从个人意愿来看,他们并没有那么大的义务或兴趣去详细了解这个产品和服务,除了创始人和老板。正是因为用户“种草”意愿度,导致to B业务往往需要组建专门的团队来推进产品和服务,这就是B2B销售团队(直销或电销)存在合理性。

To C业务,用户根据自己需求一个人就能决策,最多征求一下家人和朋友的意见。To B业务,往往不只一个关键人,可能有部门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来选型提建议,可能还要向他的上级争取采购金,审批流程可能要到总监或者VP,有的还要总经理,董事长审批。

简言之,阿干总结to b业务有两个特征:1、兴趣点——to C业务用户很乐意“种草、拔草”, 而to B 业务用户是被动的,低意愿度的。2、决策链——to C业务决策快,但用户忠诚度低;to B业务决策慢,但用户依赖度高。

关于to C和to B的区别,大家可以联想一下HRBP的工作场景。有的人觉得HRBP工作很容易做,可能是因为你的工作是偏To C,比如跟员工直接打交道,你的决策流程非常快;而有的人觉得HRBP工作难做,比如跟一堆领导打交道,决策流程比较慢,但工作很有成就感。

你是游牧化HRBP,还是本地化HRBP?

阿干在谈销售团队类型的时候,用到“游牧化”和“本地化”两个词。

什么叫游牧化呢?大家平时都在一个总部,作业方式靠出差,这就是游牧化。游牧化销售像猎人一样,扛了把枪出去,打得着就打,打不着就回来饿肚子。游牧化HRBP,就像是总部派出去的,这周去这个部门,下周去哪个部门,跟放牧一样。

什么本地化?就是在当地驻点,住在当地,作为销售,你可以每天可以按区、按街道定期拜访目标客户,就像农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浇水、锄草一样,先培育整个市场,再培育这个客户。本地化的HRBP,就是长期驻扎在某个区域或BU,像生产建设兵团,直接开垦种地,非常接地气。

到底是游牧化模式好,还是本地化模式好呢?阿干,从销售的角度,更主张本地化模式,有两个观点很有意思:1、销售就跟谈恋爱一样,需要持续跟客户产生互动,在互动中去寻找机会的,最后日久生情,所以,本地化就是认真谈爱,而游牧化更像一次性。2、游牧化销售,拜客成本很高,跟客户接触面不广,而且不能持续深入。本地化,随着你培养用户和市场,后续有你更大的可能拿到持续的业绩。

HRBP在理解“游牧化”和“本地化”的时候,需要留意一下你的服务类型,如果做To C的,云服务(SSC)就可以了,所有团队都本地化,管理成本太高。

自营还是渠道,那种更好?

所谓自营,就是自己来组建销售团队,所谓渠道,就是找代理商帮我去推销,那种方式更好呢?阿干说,主要看公司的发展阶段,最后都有自营的基础。

1、公司刚成立,新产品刚面市,建议先自营。

这一阶段,哪怕你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适合走渠道,哪怕业内已经有现成的渠道和案例,建议先自己去卖一下,先自营打个样。打样之后,你有了基本的自营样本经验,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清楚的了解,知道这里面的渠道成本、销售效率是什么样的,然后才能去筛选和管理渠道商。

2、还处于打磨期,非标和低毛利的产品,慎用渠道

打磨期意味着产品服务可能还不成熟,这时候交给渠道商,实际上对双方而言,风险都很大。如果代理的产品本身不赚钱,盲目找代理,代理亏钱你也亏钱,而你亏得更厉害。

阿干用美团早期的团购产品举例,他当时坚决建议不要去考虑渠道代理。原因是,一团购产品是低毛利的产品,代理商会代理很多产品,肯定只卖赚钱的,不会帮你优化;二你自己都没搞明白,却以为别人能搞明白,但实际上别人可能更不明白。

回到HRBP的角度,有没有“直营HRBP”和“渠道HRBP”之分?“直营HRBP”可以理解为,由原来人力资源部门的HR转型到业务线去做HRBP,“渠道HRBP”就是让业务线的人转型做HRBP,或者直接外招HRBP。后两种的HRBP似乎一直得到业内的认可,看起来更成熟更有效率。但是,传统HR转型HRBP是主流,更像主战部队,毕竟基础人数比重大,一旦他们迈过转型关,后面也有可能就势如破竹了。

销售团队的营收与成本,怎么算的?

阿干,认为一个比较好的参考标准是——每个销售人员每年需要达到100万的营收,这样的销售团队可以打到80-85分的水平。为什么是100万?

以电话销售为例,即便西安、合肥、成都二线城市,人均成本大概一个月1万,加上坐席成本,一年大概15-20万,按照单人100万营收目标来算,去掉人均20万,还有80万可用于产品研发,服务冗余和公司盈利。因此,电销团队和客服呼叫一般都不设在一线城市,主要原因用工量大,刚性成本高。假如销售人员不是每年人均100万,而是只有30-40万营收,留给业务的腾挪空间就不大,而且还要让员工有积极性,给他15万奖励,剩下来15-20万,你的产品服务无法优化,企业利润没有有任何利润了。

从这个角度,大家可以尝试简单粗暴的算一下,销售团队的HRBP应该发多少钱比较合适?

小编有两个思路跟大家分享:一HRBP成本配比,原来HRBP员工服务配比,主要按员工数量,低配1/50-100,标配1/100-200,高配1/300以上,现在可以考虑切换为营收配比,比如销售规模5000万的团队配一个全职HRBP,以此次类推。二HRBP收入来源,有两个计算入口,一个是团队营收的利润分成,比如5000万收入,扣减所有成本后的盈余部分,二是作为公司的管理成本列支,毕竟HRBP属于管理岗,还附带公司的管理职责,把这两个入口算清楚了,HRBP能比原来HR发多出的钱就有说法了。

如何搭建业务中台?

阿干讲解“业务中台”角度比较新颖。他认为这是一个业务综合的概念,要运筹帷幄。更进一步的理解,业务中台的核心,是在于预算怎么来定,成本多少算,提成制度怎么设计一整套预算管理系统。

阿干用美团2012年12月份要盈亏平衡举例子,当时美团推演了一张全年费用表,推演的结果是美团的全部业务要实现4%的毛利率,才能实现盈亏平衡。2012年,美团在70多个城市有分布,每个城市大概是15个品类,如自助餐,电影院等,每个城市根据市场份额和竞争情况,毛利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这个饭店卖掉100块钱的套餐,给你4块钱的提成。但这4块钱不是全国每一家饭店都给你4%,也不是每个城市给你4%,甚至每个城市不同行业给你的也是不一样的。

美团全国进行汇总,累计有1000多个毛利管理节点,美团当时有几千人,每天有上万个单子,最终跑到年底实现了4%的毛利目标。1000多个毛利节点是如何控制?

阿干说,这依赖于强大的预算系统,还有销售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所有上单要通过系统自动审核。比如一个城市里自助餐必须是3个点(毛利),你没达到就上不了单。

现在业界在讨论不同版本的“业务中台”,HRBP们也为“中台”困惑不止,阿干提出一个新的角度,无论是叫业务中台,还是叫管理系统,关键是毛利节点,预算管理有效性。

销售团队如何找人招人?

关于销售团队的找人招人,阿干有两个核心观点,“自上而下找人”和“人才三分法”。

1、自上而下找人。阿干建议,引进外部人才应该从上而下引进(先高管再中层),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上下层打架的状况。如果从中间层空降高管,他自身会面临很多困难,他要花很多力气去对上对下沟通,甚至和他的直属老板去对付,造成很多内耗。

2、人才三分法。即「野生纯天然」、「见过好体系」和「建过好体系」。三分法虽然粗糙,但是简单好用。

(1)野生纯天然的人才。大多数人都属于这种,某个行业干了很多年,看起来资深,简历看起来漂亮,一步步从主管-经理-总监做上来,但其实他干过的公司,有可能你从来没听过的。野生纯天然的人才风险在于,不确定性太大,虽然在不知名的公司也会有比较厉害的人,也许能自学成才,但这个概率相对低一点。

(2)见过好体系的人才。他在好的体系里干过,知道正规军是怎么做这件事情,至少会依葫芦画瓢。比如阿里B2B 的销售、腾讯的产品、美团的地推,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系统方法论,在领域内有有地位。这种人才大概率是知道怎么样立正、稍息,怎么卧倒。但对底层方法论还想得不够通透,只是在照搬,照搬之后会导致水土不服。

(3)建过好体系的人才。见识过好体系,还能用系统方法论,真正过建设过好体系的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就不会有(水土不服)这个问题。

从阿干的“自上而下找人”论,说明找人这个事,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也不是HR一个人的事,关键的人才招聘,依然还是一号位和一把手的职责。而阿干“人才三分法”,告诉我们,人才不可能十全十美,在不同阶段找不同的人,当组织在“冲锋陷阵”需要“野生纯天然”的人才,当组织“建设美好生活“则需要“见过好体系和建过好体系的”人才,最终人才能落地生根发芽,还得靠好的系统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