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建设行业掀起了一股PPP热潮,但最后能够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没有几家,尤其是做水务的上市企业或多或少在PPP模式中遇到了大麻烦。在今天大环境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施工企业应该怎样看待投资业务?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怎么理解投资?

很多人认为投资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很多企业都想搭上投资的快车,但却没有仔细想过其中可能的风险。为什么要投资?引用我们马克思的理论,固定资产投资其实就是“扩大再生产”。目前,我们施工企业做的比较多的是项目投资(包括自己投建的项目和政府的PPP项目),但无论是哪种形式,施工企业涉及到的都是“融-投-管-建-运-退”这几个环节。不同类型的投资在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操作模式上区别很大:企业在自己投建项目时,投资行为是持续的,即生产活动结束后还要继续经营下去;企业承接政府项目,当工程结束或运营了一段时间后要将经营权交还给政府(BOOT)。这两种形式对企业的能力、资金与管理上的要求差别很大。理解投资,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件高大上并且赚大钱的事、为了挣钱而去投资,我们要将投资的前期准备、施工过程以及后期运维的来龙去脉摸清楚了再做决定。

施工企业做投资有什么优势?

中发建设在做项目投资,复星、万达在做地产投资,现在就连阿里巴巴、腾讯也在做股权投资……和他们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在我看来,施工企业做投资有三个优势:

第一,资源优势。资源优势主要源于我们对行业的理解,在日常的业务经营中,我们会接触到整个建设行业的上下游,并与产业链内各环节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那些不熟悉的业务我们不能随意做,而是要将精力充分利用在自身的资源优势上,例如:熟悉的业务、良好的人脉以及在后期运营维保方面较低的成本。

第二,环节优势。我们拥有的投资和建设环节是“双生”的,投资后自己直接承接建设环节,投资与建设的直接接轨可以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做到效益最大化。

第三,能力优势。所有的投资都有物化标的,不是把“钱”种在地里就能长出来的。当我们跳出圈外,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建设行业,就会有全方位的视角和对所有环节的统筹思考能力——不仅仅是做投资决策的能力,更有对实业的通透理解。有的施工企业把投资当成业务转型的手段,例如,央企朝基础设施业务转型,会考虑投资一些PPP项目,比如想进入桥梁就投资桥梁项目,想进入地铁就投资地铁项目。对他们而言,投资不仅仅是眼前的盈利,更是谋转型、求发展的一种手段。

投资有什么陷阱?

除了优势,我们也同时看到很多施工企业做投资失败的教训,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投资有哪些陷阱。

第一,机会主义心态陷阱。有人说,一个好项目出来的时候下手要快,下手慢了就成别人的项目了,我想一部分项目确实是这样,但大多数项目是需要我们花心思去辨识的。很多人“只看到别吃肉,看不到别人挨揍”。在建筑行业里,这种跟风(政策之风、企业之风)的现象非常盛行,我们常听说“看某某央企是怎么做的”,但随意去效仿别的企业是值得商榷的,建筑央企的实力之大、背景之强是很多其他企业没法去仿效的。“投资之难,难于上青天”,投资比我们做工程总承包还要难,在投资的任何一个环节,尤其是核心环节,当企业在某方面能力不足的时候很容易出问题。早些年,企业的风险意识普遍较差,很多施工企业去做PPP项目,但由于没有一定的资本实力、工程实力而导致投资项目以惨败告终。投资时,我们要谨记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做亏本的投资,二是记住第一条。

第二,超越能力陷阱。很多企业在资金量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就开始做大量的短借长投、超现金流投资,这种想赚更多钱但远超自己能力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段时间我研究了中发建设的现金流量表,从报表来看,中发建设的经营现金流水平、风险把控能力是一流的,过去三年多,中发建设经营业务产生现金流25亿元、融资业务产生现金流-21亿元、投资业务产生现金流17亿元,从2017年到2020年6月底,共产生净现金流11亿元,正是充足的现金流保障了中发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不聚焦陷阱。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建筑企业来说,投资领域太广、区域太大、模式太多,不断去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是很可怕的,很容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某银行前董事长曾经组建了一家初始资本500亿的投资公司,投资范围很广,包括物业、房地产、建筑工业化等,后来通过不断加杠杆撬动了3000亿的资本规模,几年后,这个公司就因投资范围太广,自身能力不匹配而崩盘了。

怎么提升投资能力?

提升投资能力、强化资本管理水平是所有企业都要学习的功课,那么我们如何提升施工企业的投资能力呢?

第一,改变意识。我们要提升对投资项目、投资目的、内部收益率、投资对企业长远发展价值的认识。

1)认识到投资之难。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投资很难成为支柱业务,很多建筑企业希望学中建成为“投资建设集团”,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大多数企业只能做建设集团,虽然投资是谁都可以做,但很难塑造核心能力,如果把投资当做自身的核心能力,我认为风险是巨大的。大家常谈到全世界建筑行业的典范——法国万喜,但我们要意识到全球几百万家建筑企业中,只有一个万喜,“万喜模式”是不是适合所有企业学习,还是个未知数,就像现在很多企业都去学习华为,但不一定学得像。为什么只有一个万喜、一个华为?因为难!

2)认清投资的真实目的。不要仅仅为做投资中的施工部分而盲目吃下整个投资项目。投资是投资,施工是施工,不能将两者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

3)认识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性。在谈投资收益时我们不能只看利润总额而忽视收益率,我发现领导们在谈投资项目时,大多提及某个项目的利润能有多少亿而不常提到收益率。投资的价值更在其收益率,能利用最小的资源去创造最大的价值才是有效率的投资。

4)树立长远发展意识。中发建设不仅要走过“十四五”,还要在未来的“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五”,甚至“十八五”一直走下去,所以不用过多地纠结今年、明年或者近些年公司投了多少项目,而是要坚持投下去,就算每年只投资一个项目,坚持30年,我们也能成为顶尖的公司。只要自己不出局,还留在行业里,就能成为我们常说的“剩人(圣人)”。所以,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稳定的现金流,而不是华丽的外表,企业要踏实地过日子。

第二,观察环境。要认真去分析过去赚钱的原因是什么,将来赚钱的业务点在哪里。我以为多数企业、多数人过去二三十年挣大钱都是源于时代的红利,无论炒股票的、做生意的,他们的收益都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而一派欣欣向荣。我们这代人不比父辈更加聪明、努力,但我们有父辈们缺少的时代红利。在未来的投资中,要不断思考一个问题:时代、行业、人脉、资源方面,还有没有红利?如果都没有,那大可不必投资,沉淀下来修炼自己更是一种本事。可以确定的是,在现在的环境中,各方面的红利都已经越来越少了。

第三,寻找规律。要善于分析细分行业发展的规律、商业模式的规律。摸透一个规律,而不是一直寻找新玩法,盯准一个行业,就把它做到极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竞争对手,因为好的领域自然会吸引很多进入者,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做到极致,形成竞争优势。

结语

总体看来,关于施工企业如何做好投资业务,我有三点结论:

第一,时代的投资红利已大幅度减少、企业投资过程的管理要更加规范。第二,投资是件辛苦活儿,行业的竞争很激烈,勤奋对于投资者尤为重要,因为所有投资人都非常聪明,最终比的还是谁更勤奋。第三,投资的风险很高,将施工赚来的辛苦钱拿去做亏本的投资买卖是很不划算的,对于来之不易的资本,我们要加倍地小心谨慎。

(来源:攀成德 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