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中国工程“速度”和“密度”的“四纵四横”高铁,代表中国工程“精度”和“跨度”的港珠澳大桥,代表中国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代表中国工程“难度”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以及创造了世界奇迹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这些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充分展现了我国建筑业的雄厚实力,彰显了强大的综合国力。

2018年10月,横跨伶仃洋、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在大桥建设之初,建设者们面临着工程技术、施工安全、环境保护、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难题。其中,海底沉管隧道由33节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对接而成,是整个工程中技术最艰难的部分,在无任何国内外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工程团队对外海深水沉管安装创新技术及装备进行独立研发,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在施工中,工程团队创造了“半个月内连续安装两节沉管”“极限3毫米对接偏差”等多项纪录,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化被动止水为主动式压接止水,变人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既降低了水下作业强度,又确保了施工质量。

2020年年初,在武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紧急时刻,建设者们昼夜奋战、忘我拼搏,10天建成了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了雷神山医院。全球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背后,是“中国建造”的力量。按照常规流程,3万余平方米建筑量的项目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完成,而两个医院的总建筑面积就达11万余平方米,任务重、时间紧,建设者们采取集装箱拼接吊装、BIM技术模拟施工等硬核建造技术,大幅缩减了工期,圆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模块化设计、细化洁污分区等设计,集成一套高效可靠的应急医院防扩散设计技术,解决了呼吸类传染病应急医院快速建造和安全保障的难题;创新了分阶段逆向设计、现代物流优化、模块化施工等组合技术,形成了设计、施工、物流与工艺优化高度融合的应急医院一体化建造,实现了极限工期下快速建造、快速交付,为打赢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来源于科技创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国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进行了大量创新实践,为我国建筑工程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往,我国建筑业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大规模投资拉动发展,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在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破解劳动密集型瓶颈关键靠创新。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要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建筑业正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智能建造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发展智能建造是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提升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抓手。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则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更是推进新城建,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在数字技术发展的新浪潮中,诸如地坪研磨机器人等数字化设备层出不穷。通过与人工智能、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数字建筑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在政策、技术、产业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建筑业数字化正快速迈向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安全生产的融合日渐深入。“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一站式VR安全培训体验馆”“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云平台”“建筑施工企业实名制安全准入系统”等安全生产信息化创新成果的应用,为安全管理增添了“防护帽”。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展望未来,建筑业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科技创新有效支撑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从建筑大国迈向建筑强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