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正商参考)

疫情之后,新基建VS传统基建

为什么新基建忽然被加速提上日程?

记得早在2月7日,疫情在中国最为肆虐的时候,内参君即曾写头条文章预测,中国未来的经济将必须走“新硬核”之路,经济新硬核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随之,科技股也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起舞。

事实上,在此之前,近20天以来,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连续4次提及相关内容;“新基建”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被明确: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被定位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此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但毫无疑问,关键性的变化发生在2020年!在今年,也就是当下,新基建被提到的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疫情为国民经济摁下了暂停键,如果要实现尽快恢复,必须采取措施。

中国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包括各种减税降费措施,也包括大规模启动基础建设投资,比如看到的各省累计25万亿规划投资额。

按照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投资的增加会有乘数作用,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每到危机时刻,基础建设投资往往能建奇功。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出台的4万亿,虽然至今仍有争议,但事实证明,之后的中国又实现了持续十年的高速增长。

但时至2020年,再提基建投资的时候,情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过去四十年,中国是从一穷二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异常薄弱的时候,效果就特别明显。

但2020年的中国,人均GDP已经破万美元,该建设的地方也基本上都建设了,“洼地”越来越少,投资收益和乘数效应也面临打折,也就是所谓边际效应越来越弱。

另外,大规模基建并不是没有副作用。比如很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尤其是基建工人的工资上涨也会传到到物价上面,从而导致物价攀升。

简单说,大规模基建投资是一剂猛药,但由于中国体量足够大,只要用在对的时间、空间,相比起来是利大于弊。换个小国,很可能适得其反。

不妨用排除法再看。一般来说,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消费、出口和投资。疫情背景下,至少短时间内,消费、出口无法起到带头作用,最后只剩下投资驱动,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于是性价比最高的“新基建”呼之而出。

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

怎么使用基建更有效率,利多弊少?那就是“新基建”,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云上战疫:

新基建价值的另一面

不过,仅仅从经济视角,并不足以概括新基建的价值。要认识新基建,不妨回看下此次疫情防控。事实上,这堪称是一场在新基建上的战役。

防疫期间,全民隔离让全社会对数字技术的需求集中井喷。几亿人在线办公,全国所有学生在线上课,还有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的交易,都是在网上实现的。在现实世界停摆的时候,数字世界建立了一套支撑现实世界的新“循环系统”。

如果认为这套“循环系统”不过是一堆App,那便大大低估了数字时代的变革力度。事实上,在抗疫期间,数字技术几乎无处不在。

以此次疫情中几乎全面出击的阿里为例。

从阿里云看懂,“新基建”为什么不是四万亿重来-建智汇

在商业界,数百家零售商家快速搭建智慧门店等线上系统,帮助企业实现线上增长;近100家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采用阿里云提供的“数字防疫系统”实现安全复工,以保障金融业务的正常服务。

在全国各地,由阿里云支持的“健康码”已在全国24省200多座城市落地,大大提高了各地防控疫情和复工的效率;28个省迅速建起数字防疫系统,用时最短12小时;健康码复制到200多个城市;在基层,由阿里云支持智能社区防疫系统在全国122个城市上线服务,帮助社区物业极大提升了疫情防控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在疫情救治的第一线,阿里云达摩院AI算法应用于新冠肺炎的病原学检测上,达摩院与浙江省疾控中心合作,利用算法将疑似病例基因分析时间缩至半小时,同时可以避免核酸检测出现的漏检情况。

在疫情期间成为国民App的钉钉,承载了2亿上班族云复工和5000万学生云复课,每天有近亿人通过钉钉健康打卡报平安,近期更是有全国20个省的100个城市启用钉钉复工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分批安全复工。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新型基础设施——阿里云之上。

此次疫情,不仅是对线下世界的大考,对数字世界同样是一场大考。前所未有的流量洪峰,导致很多大量在线App出现后台崩溃、加载错误等情况——打造在线App固然不难,但是,要应对短时间激增的在线需求,却是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极大考验。就像现实世界的基础设施,集中爆发的需求下,基础设施的容量要足够大,技术要足够安全,速度要足够快。

最繁忙的钉钉之所以非常顺畅,正是因为阿里云连续紧急扩容10万台云服务器,才让钉钉顺利度过多次流量洪峰。

作为亚太第一,全球前三,阿里云证明了云计算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一样无处不在,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为全社会提供算力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有了云计算的支撑,大数据支撑的科学决策、各种算法支撑的人工智能,智联网支撑的万物互联,以及全面在线才有拥有可能。由此,全面支撑了疫情期间的社会治理、资源调配,科学决策,组织协同。

“新基建”

不是四万亿重来

这句话是任泽平说的,他说话是这样的:“新基建”正在成为共识,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最简单有效手段,是中美贸易摩擦下大国竞争和改革创新的胜负手,不是“四万亿重来”、“重走老路”。

作为当下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任泽平对“新基建”不可谓不高!

“新基建”之所以不是四万亿重来,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它是建立在2020年当下的中国现实发展基础上。

假如不是2020年,换到2008年的中国,“新基建”就是不成立的,因为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这些时代大变革的产物在当时还不存在。

假如不是中国,换到其他一般国家,“新基建”也是不成立的。世界上只有中美两个国家有这样的新经济水平,有这样的市场容量。换个一般国家的话,“新基建”搞完,财政就该破产了,等不到受益那一天。

“新基建”的“新”,还表现在中国重新找到了基建投资洼地。过去二十年,高铁、高速、桥梁、水利、房地产、城镇化等“旧基建”项目领域已经基本饱和,但“新基建”却提供了新的投资目标,这些领域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

如果按内参君的逻辑,“新基建”实际上就是围绕“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

“基建狂魔”的说法不是没有来由的。按照任泽平的逻辑,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体制优势,过去几十年,中国都是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没有适度超前的基建,怎么会有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怎么会有外资纷纷看好中国,涌入中国?怎么会有中国融入全球化的高速增长?怎么会形成强大的全球产业链?怎么会形成全球互联网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中美争霸局面?

既然基建是国之利器,在疫情袭来,造成巨大损失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拿出来应用?用武之地,适逢其时啊!

从云计算

理解新基建的“新”

说起传统基建,其实很容易明白,比如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大型建筑,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要用很多水泥、钢材,要雇很多工人。

但“新基建”由于涉及大量前沿概念,普通人听起来就有点云山雾罩,尤其是“大数据中心”居然也成为“新基建”重要内容,更是费解,“数据”难道不大都是虚拟的?

我们还是以云计算这个最点的基础设施为例。

中国科技界过去一直有个“难言之隐”,即各大公司的IT架构都是建立在IBM小型机、Oracle商业数据库以及EMC集中式存储之上,简称为“IOE化”,甚至阿里都是如此。

这不止是个安全问题,主要是浪费,它们就像“新基建里的旧基建”,在这一架构下,每个应用彼此按烟囱式独立排列。这种垂直式的、相互不连通的架构体系带来了诸多不足,如成本的重复投入和维护、数据之间打通复用的难度、几年之后推倒重建的风险等。

从2008年开始,阿里巴巴带头,对IOE架构进行了彻底替换,到2014年被清除出阿里核心系统,阿里云等各种云由此开始起飞。实际上,这些年,互联网的起飞都离不开云这个基础。

和烟囱林立的“IOE”不同,云计算是一个开放、公共的新型基础设施。有了云计算,每家每户不再需要自建机房,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好像拧开了水龙头一样,云计算这个“水库”就会把需要的计算资源输送过来,弹性存储,即取即用,避免了重复建设。

这就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新”之所在:云计算作为一个开放、公共的基础设施,即取即用,可以避免社会计算资源的浪费,是效率最高的“电网”模式,避免了以前那种村村户户冒烟囱,导致社会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

正如任泽平撰文指出的,新基建的“新”,关键在于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来看待、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

事实上,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到的数据中心并非新鲜事物。和此前相比,如今的大数据中心,已经是一个“新物种”。

变革的根源便是正在取代“IOE”的新基建云计算。由于云计算强大的规模效应,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云计算开始影响整个产业链条。

作为当前IT创新的中心,云计算向上定义软件应用服务,向下定义芯片、服务器、网络等传统IT硬件,云计算厂商开始反向定制数据中心、定制服务器、定制芯片,这不仅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里已经成为现实。

比如,在浙江省衢州市,各个部门单独建设数据中心的模式已经改变。据媒体报道,整个衢州新建项目都要上云,以后在信息化建设中就没有硬件采购的内容了。

业内人士认为,最晚十年,服务器就不应该再存在零售的方式,用户应该是上千台买,“因为服务器未来是按照云计算数据中心的需求进行设计的”。而当云计算一统天下之时,“IOE”竖起的一根根烟囱,便会幻化成无穷无尽互相连接的云,全世界也将得到更强的算力,更少的资源浪费,更多的数据能力。

“新基建”的重要性

或许超过任何人的想象

“新基建”不但是中国人在做,欧美也在大力投入数字新基建。德国在强悍的制造业基础上,发展工业4.0;美国希望用卫星组下一代的互联网,如果实现,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覆盖地球上每一寸土地的基础设施。

全世界正在隐然进行着一场基于新基建的国际竞争。

好消息是,与历次变革不同的是,中国这次所处起跑线并不落后,甚至还领先。

前面讲过,参与“新基建”的门槛非常高,但中国早已将门票拿到手里。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从上一年的55%提高至67.9%。

中国一大独特优势是,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和互联网技术都发达的只有中国,我们有机会率先走出一条数字化转型之路。

现在,中国已经是数据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欧美人还在用支票付水电费,中国人已经用手机去买茶叶蛋了。未来,智联网、5G等技术的成熟,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工厂、每一条道路、每一个下水道都将实现数据化。

大幕刚刚掀起,最后结果如何还远未揭晓,所以没必要过于兴奋和自豪。

但面对疫情所带来的种种坏消息,“新基建”概念在当下的意义不容忽视:要淡定,不要惊慌,更不要恐慌,世界依旧精彩,未来生活可能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