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华为经过变革指导会员会讨论,历时9年的LTC(从线索到回款变革项目关闭:LTC业务流主干已基本打通,部分场景达成高效通,LTC流程成熟度达到3.26分,内控成熟度60%(基本满意)、116个代表处、304个系统部完成本地适配。LTC变革项目(含S0/S1/S2/S3/MCS)完成项目目标,同意关闭。

一图了解LTC的变革历程:

华为花数亿美金的LTC业务流程变革,大家怎么看?-建智汇

面向客户,LTC包含销售、交付、供应、采购、财经等一线核心业务的集成,LTC变革推行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三个业务价值——通、质、量。

为什么要推行LTC?怎么推行的?推行成了吗?

痛则思通
一线面临的痛点多:
客户流程复杂(验收环节多、计划随意、合同随意更改);
流程责任不清(FR失责、售前售后缺乏协同);
评审环节多、效率低;
产品配置复杂(中心仓二次成套开箱率高,多次进站勘测);
计划未集成(项目信息不可视,交付、供应不能及时响应、安装计划准确率低);
数据IT(系统多、数据未集成,产品经理需要同时操作多个IT系统);

“投标、合同签订、交付、开票、回款”是贯穿公司运作的主业务流,承载着公司主要的物流和资金流。针对这个主业务流的流程化组织建设和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我们长期的任务。由于我们从小公司走来,相比业界西方公司我们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运作与交付上的交叉、不衔接、重复低效、全流程不顺畅现象还较为严重。DSO、ITO较业界同行还有较大差距,库存和资金周转的改善和E2E(端到端)的成本降低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是公司运作上“深淘滩、低作堰”的主战场,另一个业务流IPD是设计中构筑成本优势的主战场。(来源:《深淘滩,低作堰》,2009)

所有流程首先要在项目管理中横向贯通。当前各个流程都是烟囱式的,还没有横向贯通。IPD、LTC、供应链、财经……的流程都要打通,在代表处面向对象集成的基础上,IT架构要有清晰的逐步贯通规划,减少跨流程、跨IT系统的数据换乘。首先可以在项目的业务流中来贯通,再向上做到代表处流程的贯通。(来源:《任总在ISC+及CIF项目进展汇报会上的讲话》,2017)

没有一线业务人员的主导,不可能做出好的作业流程

必须把流程变革的重心放一线,聚焦一线的业务需求,从一线开始往回(总部/机关)进行流程及其管理的梳理。以支持、服务一线的需求为基础,来设立必要的三级、二级部门。流程主要是为一线作战服务,流程是手段,支撑一线、服务市场才是目的。(来源:EMT决议[2008]030号)

为支撑LTC流程高效运作,机关要继续推动要素评审综合化,加大对一线授权;区域要落实流程适配、遵从、优化,继续加强质量运营队伍建设。(来源:EMT纪要[2012]025号)

公司业务遍布全球140个国家,三百多家重点客户群,每个国家和客户群的具体交易场景千差万别,基层作业活动复杂而多样,建设一个主干清晰、末端灵活的业务流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巴西代表处每年有15万单PO,由于当地税率复杂、货票同行等因素,使得以前每年在PO处理上投入约160人。PO效率提升方案选择巴西试点,地总、代表牵头,核心业务骨干作为方案开发人员,LTC项目组提供方法论支持,开发出了适合当地业务实际的解决方案。PO效率提升方案上线一年后,PO处理人员减少到65人。巴西PO效率提升方案后来作为原型在全球推广。

在此之前,机关也曾多次派人,试图帮助一线解决问题,但成效不大。最终问题还是依靠一线主导、机关支持来得到解决。这个案例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一线业务人员的主导,我们是不可能做出好的作业流程。(来源:《业务价值驱动,遵从业务规律 一线主导LTC变革落地及运营----李健干部大会感想与心得》,2014

大国+小国双适配

主干流程现最薄弱、最难的是LTC。如何把区域组织搞清楚,如何把LTC这个面向作战的流程落到区域,是下一阶段LTC改革的重点。我们也不要把困难想得太多,其实就这一点。LTC这个主干流程一旦突破,我们整个流程系统就贯通了。LTC不能落实,IFS的落实也是空话。现在上游撒尿,下游不知道,然后为了清理这泡尿要把整个长江水拿过来进行污水处理,每年我们光报废就三十几个亿。源头哪里?合同的前端。我们现在集中力量把LTC的前端打通是有机会的,前端只有两类系统:大系统、小系统。国家也只有两类:大国、小国。我们把小国做一个简单的模型,把广州代表处做成一个大国的模型。然后德国做一个试点,把地区部融进来,其实我们可能只用两三年时间,市场系统就贯通了。我们所有集中会战就是抓住一个大的,抓住一个小的,做好这两种模型,我们希望很大,前途光明。(来源:任正非流程与IT战略务虚会上的讲话及主要讨论发言,2012)

小国试点:尼日利亚的经验不一定适配大国模型

LTC变革落地时也要瞄准一线主要的业务痛点,优先帮助一线解决最重要、最紧急的问题,而不是幻想一开始就设计一个完美的系统。

简单场景下的合同处理效率一直是尼日利亚代表处主要业务痛点,因为尼代的低风险、低金额合同数量占合同总数84%,对其处理效率有很高的诉求。在进行简单场景优化评审决策流程设计时,怎么样才能既有效规避风险,又能让尽可能多的合同通过简单场景管道提升处理效率,合理门槛设置十分重要。一线与LTC项目组通过不断试点和总结,定义了一个指标体系,把尼日利亚简单场景处理周期从3天缩减到0.5天。但当把尼日利亚的经验指标完全应用到德国、土耳其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还需要针对具体国家的不同交易场景进行定制适配。(来源:《业务价值驱动,遵从业务规律 一线主导LTC变革落地及运营----李健干部大会感想与心得》,2014)

大国模型:德国3G项目

德电3G项目总计16000+站、共65人,2016年下半年交付2097个站,处理PO 3633单,收入1.02亿美金,贡献毛利率55.9% 。经过变革实现PO处理自动化,贡毛比预算提升10%,人员减5人、PO处理4.4 天降为0.3天、发货到验收 66降为 28.6天。

LTC变革应以国家为单位,逐个推进,为代表处建设一套可复制、可持续改进的LTC集成运营管理体系。

流程通最根本是数据要通,数据准确性是下一步的重点

LTC变革强调首先是通,不要总是强调优化,急于去推出什么优化方案。必须要有系统思维,不要自己局部搞得很精,结果把全盘搞复杂化了。阻挠了端到端流程的通畅,有可能就会变出问题来。(来源:任正非变革战略预备队誓师及颁奖典礼上的座谈纪要,2015)

流程通最根本是数据要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据要做到准确高效地传送,才能做到端到端流程过程数据可视、可用,才能支撑公司的管理可视化。我们现的数据一是不准确,二是数据传送速度甚至低过物流速度。主要是因为我们不重视数据录入工作,而且信息流各环节责任不清晰。首先,要重视数据录入工作,保证录入准确。要让有实践经验的人来负责录入,不要唯学历论。其次,信息流要跑快,要向高铁学习,每个环节都要落实流程责任制,一定要按规律及时准确地运作。(来源:任正非变革战略预备队誓师及颁奖典礼上的座谈纪要,2015)

好的合同条款是实现高质量交付和盈利的基础

3200万美金就这么打水漂了?

M国I客户的销售合同中注明,初验完成后就可100%开票,但我们却并不能全额回款,原因就在于合同条款中一段关于“质保款”的描述:客户将每张发票的10%金额扣留到FAC(终验证书)时予以回款,同时对FAC释放的时间约定为PAC(初验证书)获取后的2年。因此,每张发票开具时对10%部分给予2年展期。而截至2016年12月,系统已有超长期未回款的质保款3200万美元。(来源:《管理优化》521期)

好的合同条款是实现高质量交付和盈利的基础,合同谈判中要敢于坚持我们的原则立场,把好合同条款关,不能无原则地退让。(来源:EMT纪要[2008]013号)

公司不赞成销售订货冲刺,冲刺的结果是牺牲了合同质量,也透支了未来。(来源:EMT纪要[2011]011号)

华为公司这25年的发展,基本踩对了鼓点。世界整体经济大爬坡的时候,我们强调规模化增长,只要有规模,只要有合同,就有可能摊薄我们的固定成本,就一定有利润。当时如果卖高价,客户能买我们的吗?肯定不会。现这种惯性思维公司里还是很严重,大家抓订单、抓合同,不管是否是垃圾质量,只要能装到销售额里,就盲目做大做强。前两年,如果没有我们加强合同质量管理和坚定不移地转变战略目标,坚持以利润为中心,那么今天我们可能不是坐这里开会,而是让大家回家了。(来源:《喜马拉雅山的水为什么不能流入亚马孙河?》,2014)

强调“有利润的增长和有现金流的利润”,一定要盈利。条件不行,泛网络的销售规模可以降下来,合同质量不好的就不要签了,收入下降就要减低费用。近一、两年企业业务、终端还会增长,所以公司收入规模总额还会有增长,确保活下来,不要着急。(来源:任总与德国代表处交流纪要,2017)

当前,经济增长缓慢,运营商投资趋缓。我们要适当地把握自己的节奏,不要焦虑。不要硬性地推销售收入增长,以致去承接一些坏的合同。表面的增长,是实质的风险累加,要关闭一些不好的合同。战略力量要聚焦到一些优质客户来,帮助他们打赢胜利,争取优质扩容机会。(来源:与任总在曼谷座谈纪要,2017)

合同条款无法优化,项目交付见“好”就收,数字游戏玩转了大小报表,长此以往陈年的欠款是否还有真正收回的可能?

创建敏捷的供应链和交付平台

公司就是一条主流,就像长江是一条主流,长江上面还有很多小溪,供应链就是长江这条主流。

集成供应链解决了,公司的运营管理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供应链的布局主要基于科学管理,不考虑商业环境改善因素。供应链的流量是千亿级的,若为了顺应拐一个弯,不知道工作量需要增加多少。我们要缩短供应时间,供应链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供应体系。(来源:任正非欧洲商业环境研讨会上的讲话,2013)

建立科学的供应网络:供应中心面向客户缩短货期、快速响应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助力区域运营改善,保持公司持续经营,不一味追求最低供应成本,供应链这方面的探索方向是正确的。(来源:EMT纪要[2013]027号)

简单化、标准化的产品未来要走电商平台交付,后端的所有操作均对一线可视,简化内外部交易界面。(来源:EMT纪要[2013]027号)

以客户体验牵引服务流程体系的建设

早些年,我们能够竞争中生存,是因为我们有“服务好”这一条。哈佛写的华为案例中,总结华为公司之所以能够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非常贴近客户需求的、真诚的服务取得了客户的信任”,这就是整个华为公司的职业化精神。我们之所以取得客户的认可,就是依靠了很好的服务。

但是,最近几年,关于服务、维护的问题却多有在心声社区上曝光。

【现象 · 乌鸦乌鸦叫】

我看了心声社区上的两个贴子:《中国区维护工程师哪里去了?》和《乌鸦,乌鸦,叫——记代表处一线服务工程师生存现状》,几天来,内心一直无法平复,摘录了几句,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1、“早几年的时候,客户对华为产品的信赖,更多的是源于对华为现场工程师——那些常年蹲守机房的沉默背影的信赖……当时客户领导们的心声:下班时看到华为工程师还在机房,一般就可以放心回家了;出了故障火烧眉毛冲进机房,看到华为工程师的身影,往往心底就踏实了很多。但现在,一年又一年,随着华为的一排排机架逐渐占满客户机房,华为工程师的身影却越来越少了。客户领导的感觉,已经从原先的温暖变成了抱怨:华为每年赚那么多钱,设备量一年年扩大,然而已经快看不见你们的人了。”

记得十几年前我在国内做市场的时候,有一个县级的客户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全球领先的 XX 通讯公司打开他们县分市场的时候骄傲地跟他们说,我们设备10年不会出问题,不用派人到你们县来维护, 10年后, XX公司的确不用再派人来现场维护了,因为设备已经被华为搬了,再也见不到了。

2、“经过再三运作和客户关系支撑,本地客户拿了近百万维护资金,客户的期望是:一定得来几个高级专家……兴冲冲地拿回合同,迎面一盆冷水:没人!……最终还是疲累欲死的原维护工程师上,带着原来就在本地维护的一个合作方……话说我没好意思组织开工会,实在没脸面对客户领导询问的目光。”

我们常说“NO PO,NO SERVICE ”,暂不讨论这个提法的对错,相信一线提出的有了PO,但没有人,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过程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如何SERVICE?(节选自《管理优化》第507期《不忘初心,持续构筑华为服务品牌》)

(作者:  管理新理念  编辑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