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有着“铁齿铜牙”的“机甲巨龙”,身长百米至数百米,“体重”数百吨至数千吨,月凿隧道300米左右,是大型工程穿越山河湖海的“神兵利器”。

10多年来,多家企业结合科研机构,持续攻关,在盾构机领域打了个翻身仗。如今,中国制造盾构机已占据国内约九成、全球约六成的市场,一举改变世界盾构机市场格局,还涌现出不少“盾构大师”。

今年35岁的李吉,便是一位“盾构大师”,从业13年来,他带领团队运用盾构机,以毫米级的精度从地下凿岩掘土,穿越长沙橘子洲、南京秦淮河古建筑群、沈阳青年大街……成为地下空间开发“急先锋”。

2009年7月,李吉从成都理工大学控测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入职中铁五局,被分配从事盾构施工。

在沈阳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现场,李吉第一次见到盾构机时,顿感有些恐惧。

“盾构机太威猛了!”李吉说,那一刻他脑子里一片空白,盾构机集光、机、电、液、传感、信息技术于一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异常复杂,自己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哪里够用!

李吉说,他从业之初,盾构设备以进口为主。如果出现大故障,就要请外国专家来维修,“从‘洋专家’离开国外的办公室那一刻开始计费,每小时上千元,还要算好时差,搞清外方人员的节假日,避开他们的休息时间安排工作日程。”

带着对“吃透”盾构和技术自主的渴望,李吉投入了勤奋的学习、实操。

他白天跟着师傅熟悉设备、揣摩操作,抱着图纸细细比对,了解盾构机结构和零部件。晚上则对着外文说明书翻词典,查资料,看图纸,加深印象。地下盾构施工现场潮湿、闷热、昏暗、枯燥、噪声轰鸣,但李吉乐在其中。

“我的案头、床边基本上都是图纸,经常熬通宵,抱着图纸睡个囫囵觉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李吉说,盾构机的主要功能是掘土凿岩,他便自学钻研土木技术、岩石知识。

深夜的技术室里,同事们总能看到李吉在查阅图纸、资料。

一年见习期满,李吉记下十几本厚厚的工作笔记。又过了一年,他的运用能力、洞察能力、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已经能够“上手”操作盾构机,排除故障。

作为一名“盾构人”,李吉可谓生逢其时。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竞相上马,他得以转战南北参与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设,从大连地铁、郑州地铁、南京地铁到长沙地铁,他迅速成长为企业中坚力量。

“工作13年来,最紧张的一段是2011年在大连地铁项目。”李吉回忆,那是他第一次独立操作盾构机,压力很大。但这个初出茅庐的重庆娃的表现,给同事们留下深刻印象。

大连地铁103标盾构施工是一块硬骨头,盾构机不仅要穿越复杂地层,还要下穿地面主干道和高层建筑物。

“细心再细心,头顶就是繁华街区,不容任何失误。”李吉告诫自己。

在盾构穿越西安路旁的昌隆大厦时,隧道断面上部全部是风化岩,下部为硬岩,需要空仓排水推进,一旦排水处置不当,就可能造成大厦沉降。李吉仔细研究施工工艺,及时调整掘进参数,保证盾构机掘进姿态平稳,终于安全顺利通过。

13年来,李吉多次优质完成盾构机的拆装机、维修调试等工作,累计掘进完成盾构隧道22900米。丰富的操作实践,让盾构机逐渐成为李吉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他对盾构机的情感,也从“恐惧”“敬畏”转为“驾驭”“亲密”。

近年来,李吉带领团队培养出不少优秀技师。“我对徒弟们提得最多的要求是勤思考、多发问,这是我从‘门外汉’成长为‘盾构工匠’的关键‘秘笈’。”李吉说。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