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供水数据质量既可以确保供水管网智能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可以提高供水管网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安徽芜湖、江苏无锡、湖北荆门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通过搭建信息化系统、打造分区计量平台、统一抄表周期等方式,强化数据质量控制,有效提高基础数据准确性,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和管网漏损治理的精确度。

安徽芜湖——搭建信息系统 智慧治理漏损

安徽省芜湖市华衍水务有限公司以供水核心业务为主线、以供水管网空间地理基础数据为载体,建立各项应用、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统一数据管理与数据交换机制,指导形成各专业的应用系统,实现供水系统范围的信息共享以及基础数据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决策信息化。通过智慧管网、智慧调度、二次供水管理、工程施工管理、水表管理、用户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建设,结合“物联+互联”技术,客观分析漏损产生原因,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漏损治理。该公司在2023年完成了智慧管网三期完善工程、大用户监测系统、移动巡检APP和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智慧管控体系。

近年来,该公司逐步建设了GIS(地理信息系统)、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分区计量等管网信息化系统。有了数据信息的指导,相当于有了“透视眼”,能“看到”地下管网,开展漏损控制工作更加有的放矢。GIS系统依托供水管网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将碎片化数据整合为一,小到一块DN20水表、大到DN1400的管段都能精准记录。目前从管网基础数据录入开始,实行了管网基础数据录入逻辑智能自动研判,让管网资料管理更简单、更快捷。依托SCADA在线监测数据,使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供水过程中流量、压力、水质可视化动态掌握,依托大量基础数据,优化了管网调度能力、DMA(加装高精度电子远程水表)分区漏损监管、异常预警。

目前,该公司结合明沟实测、三维陀螺仪测绘、在线数据采集作业,同时开发利用动态水力模型,提高动态模型在爆管分析、预警、漏损自动监测、节能降耗等场景的应用能力和供水精细化的管理能力,实现智慧管理漏损。

江苏无锡——实施分区计量 促进数据互通

江苏省无锡市以分区计量为核心,结合智慧调度系统、管网GIS、大口径远传水表管理系统、营业收费系统以及二次供水管理平台形成漏损智慧化体系,建设高度集中的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进行流量、压力和漏点监测,减少人工工作量,增强数据互通,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畅通,满足漏损控制中的各层级人员与各类型业务需求。

其中,智慧调度系统可衔接水厂运行和管网压力监测,为漏损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管网GIS以供水管网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为核心,利用计算机技术、GIS技术等,为漏损控制“一张网”提供支撑;大口径远传水表管理系统可采集、监控所有智能流量计和水表的运行数据,是漏损控制中水量数据重要来源;营业收费系统提供用户信息、表具信息、收益水量,是漏损控制中用户用水量的管理平台;二次供水管理平台是实现无人值守情况下的二次加压泵站的安全运行和高效管理的重要支撑,为将漏损控制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提供支持。

分区计量平台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和应用,充分利用各系统平台,确立数据架构,执行数据治理和统一的信息编码规则,防止数出多源、信息失帧、信息缺少,完成信息分享,适用协调工作、综合分析。按照设定的算法,统计分析各个分区的供、售水量和产销差等,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异常数据进行识别和判断。结合智能的预测报警算法,合理评估现状漏损、及时发现新增漏损、有效控制存量漏损,将被动的检漏修漏工作变为主动的漏损控制工作,提高管网巡检、探漏等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市漏损控制的水平。分区计量系统平台在融合各系统数据的同时,也将其数据成果反哺于各应用平台,为各平台之间数据共享、水务大数据中心建设、管网在线水力模型建设、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等提供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持。

湖北荆门——统一抄表周期 精准发现漏点

湖北省荆门市改变营抄抄表的周期与考核方式,为数据分析及DMA片区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通过DMA分区的级别及相关性,规划合理DMA片区并安装流量计,调整片区的抄表周期,把双月抄表全部改为每月抄表,建立月对月、点对点的刚性抄表模式,同一片区同一周期统一分析,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为精准发现漏点提供了数据支撑。

同时,建立激励制度与量化考核,增加抄表员职责范围,从单一的抄录到抄表、催费、信息录入、区域内营抄分析、用水比例核查、协助水表周检周转与水表普查等。将抄见率、准确率、回收率3个关键指标作为抄表员的考核依据,并设定奖惩条款,规范抄表员的其他职责,比如表前漏水报告、查找违章用水、发现用水比例不符、未按时限抄录水表、水表异常、估抄等措施,确保了区域内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大大提高了DMA数据的准确性。据了解,自2014年成立漏控专班以来,荆门市综合漏损率从26.59%下降至2023年的8.5%,十年共下降18.09%,每年下降1.8%,漏水量从1441.18万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630万立方米,下降811.18万立方米,每年下降81万立方米。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