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当前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只有统筹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既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又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守牢保护底线是基础。应对不断拓展的分布空间与不断丰富的保护类型,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关键。面向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亟待解决的自身问题,不断创新保护模式与活化利用手段是动力。

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制度

文章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普查认定,把保护对象找出来、挂上牌”。健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制度,摸清保护家底,构建要素底盘,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开展的前提。

目前,全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空间层次不断延展,保护类型持续丰富,形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从覆盖面上看,在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中,更多具有保护价值的地段和建筑被认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从要素类型上看,多地开展历史地段普查工作,将未达到街区划定标准的其他具有价值的老校园、老厂区等历史片区纳入保护管理。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逐步常态化,遗产的普查认定方式也愈发多元,多地向公众开放通道,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到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认定中。随着历史文化资源数量的倍数增长,需要运用科学手段不断提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建成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数据信息平台、正在探索研究建立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据库及动态监测管理平台,就是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智能化、动态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规划引领,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文章指出“切实抓好规划,编制实施好全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省级体系规划和新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系统性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保护传承体系是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四梁八柱”。建立“国—省—市(县)”上下联动、层级完善的保护规划体系,是新时期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我们应从区域视角来认识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精准适配”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探索国家层面的整体保护格局、跨区域流域的遗产廊道和重要文化板块,科学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是全国名城保护、利用、传承的政策总纲,目标是构建全国一盘棋整体格局,深入挖掘文化脉络之间的关联性与整体性特征,确定全国保护传承工作的目标、任务、整体布局和保障措施。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规划应重点发挥承上启下、横向协调的作用,提高跨区域、同系列的保护协同,随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的云南、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多个省级规划的编制实施,省级层面的保护管理统筹工作也愈加完善。新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则是各城市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因地施策,推动保护工作实施落地的重要手段。三级规划上下联动、层级完善,共同保障全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构。

不断创新,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文章指出“在城乡建设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用促保,加强活化利用,以改革创新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赋予新动力”。在我国名城制度建立以来的40余年历程中,保护理念不断与时俱进,从大拆大建走向绣花功夫,从拆改留走向留改拆,从分散保护走向协同保护,从冻结保护走向保用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文化保护理念,才让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始终焕发蓬勃鲜活的生命活力。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应突出模式创新,通过多层次系统施治、跨专业多方协作、全社会共同缔造等工作组织方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例如在北京崇雍大街的保护更新中,创新“菜单式选择”“统规自建”等工作方法,实现从“我给你设计”到“一起来设计”。建设“崇雍客厅”实体空间,长期扎根社区营造,推动基层长效治理模式转型。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还应当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创新发展,不断突破保护监测手段滞后、绿色宜居性能不足、展示活化手段单一等技术瓶颈问题,在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方法与技术体系”课题研究中,聚焦了动态化、安全化、绿色化、集约化、智慧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历史文化街区防灾减灾、历史建筑修缮延寿等各类技术标准,推动新技术的验证性实践落地示范,从而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盛世修文,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需要我们在思想认识、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好培育和接力,在机制保障上更加完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来将勇立潮头,锐意创新,加强政策理论研究,深入开展保护利用实践,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