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召开线上中期业绩发布会。

2023年上半年,公司取得收入569.76亿元,实现净利润46.41亿元;公司股东应占利润25.45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41.3%;总借贷加权平均利息成本4.4%,较去年同期下降10个基点。

亮眼的财务成绩背后,我们还看到,上半年,绿城取得合同销售额1342亿元,同比增长19%,首开项目去化率达82%,销售回款率109%,顾客满意度调查得分91.2分(行业均值72.3分),交付107个项目(7万户业主),绿色建筑242个……

一系列的数字都在指向市场对绿城产品和服务的正向反馈。

主动应对行业变化

绿城28日的业绩会上,董事会主席张亚东在答媒体问时提到了对于行业的最新研判:“我们认为市场从结构性的四个分化变成了阶段性的四个变化。”

四个变化即房地产行业发展阶段由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变化,供求关系从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的变化,市场结构从刚需为主到以改善为主的变化,房屋功能需求从金融属性回归居住属性的变化。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存量住房套户比接近1.1,市场已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从整体来看,中小城市、城市外围区域、小户型房屋等出现结构性过剩,相对的大城市、中心城区、改善类房源却面临短缺或不足。

面对行业变化,张亚东表示:“绿城作为产品主义者,在未来仍有机会,我们对未来也充满信心。”

因为,这些“结构性不足”正好对应了绿城的布局重点和产品优势,“这也是绿城的底气和机会所在。”

为了有更强劲的实力应对“四个变化”。张亚东在业绩会上再次强调了绿城的战略2025规划——TOP10房企中的品质标杆,他认为这是绿城清晰的自画像。

如何理解TOP10房企中的品质标杆?

TOP10主要反映在规模上,绿城现在最看重三项规模:销售总规模、投资规模和权益规模。而品质标杆不是单单理解为产品品质,而是全方位的品质,包括投资品质、运营品质、财务品质、管理品质、组织品质、队伍品质等。

近几年,绿城中国在“TOP10房企中的品质标杆”这一战略指引下,已经从“产品特长生”逐渐发展成“有特长且全面发展的优等生”。这一点,从这次的中期业绩中就可印证。

权益销售额同比增长40%,归母净利同比增长41.3%……各项指标持续优化,兑现了高质量发展。

更好满足“优其屋”的社会需求

今年房地产市场规模大约在10万亿-12万亿之间。根据绿城的规划,计划到2025年占到整个行业3%,现在看来已经基本接近目标。

业绩会上张亚东对绿城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产品主义者,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为未来提供更好的房子。”

为此,绿城也已做了前瞻部署。去年年初,绿城提出产品品质是“一号工程”,客户满意度是“一号标准”,要求各项工作围绕产品和客户展开。

为了推动“一号工程”和“一号标准”的落地,绿城在工程管控上持续精进,搭建从源头材料、绿式工程管理、工程巡检到交付评估的全流程品控体系,自主开发绿城综合作业提效穿插施工模型,不断提升标准化、精益化;在产品创新上,将前置创新、大设计理念贯穿客研、投资、设计、成本、工程等全业务链条,在精研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符合人们现阶段居住需求的好产品。

2023年上半年,绿城打造的高品质住宅在多地获得热销,如宁波凤鸣云翠成为当地商品住宅销售榜首,西安全运村丹桂苑首开千人摇号,首开去化率高达100%……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一场在杭州举行的绿城产品力深度学习大会,透露了绿城面向未来的美好人居进行的“秘密实验”。

随着社会对好房子的需求和呼声越来越高,产品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一发展力。正如张亚东所说,持续发挥产品主义,更好地满足“优其屋”的社会需求,是绿城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追求目标。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