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特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截至2023年3月,已有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群。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表现出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情感震撼力。保护传承、挖掘利用丰富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具有重要价值。

从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的进程看,不仅在保护数量和占比上均有较大增长,同时在保护主体及支持力度上也不断加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涉及到摸底调查、组织管理、认定标准、名单公布、工作指导等重要方面,彻底结束了长期以来传统村落在夹缝中生存的局面,对于保护好传承好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真正形成“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进一步拓展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之路,实现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牢固树立保护意识,在设计、施工、运营中都要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作为前期谋划论证、过程实施推进、事后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加快传统村落抢救性保护步伐,转变保护理念,进行整体性、创新性保护,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挂牌保护。继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点示范,统筹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和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

优化规划布局。根据传统村落特点科学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把传统村落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乡村振兴、旅游景区等规划中,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方案,界定保护范围、规范保护行为。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使更多条件成熟、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融入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之中。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保持历史风貌、整体格局和脉络肌理,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探索以用促保。以长远眼光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强化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丰富活化利用方式,彰显多层次的文化价值,切实保护好重要传统村落本体的真实性和周边环境风貌。加强传统村落风貌引导,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防止盲目投入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避免千村一面、大拆大建。加强传统工匠培训和传承,持续为维护修缮提供技艺支撑。也要尊重、相信、依靠和动员群众,引导居民、企业、民间团体、社会贤达等共同参与保护传承工作。

强化产业融合。依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打造多元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农业休闲等相结合,形成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新业态。支持各地培育和引进传统村落文化企业,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传统村落文化产业,为企业投资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提供制度保障。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保护传承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按照从实际出发、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健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相关法规制度,为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坚持目标导向,开启传统村落立法保护模式,聚焦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利用不当等紧要问题强化监督。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共同保护传承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从而留住历史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