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悄然兴起-建智汇
建筑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

垂直塔吊的操作工人需通过设备上安装的虹膜检测,建设工人用安全帽在进入施工区域的闸机上刷卡,每个进入现场施工人员的信息都显示在监控室的显示屏上;手持终端扫描施工管片的芯片,地面的沉降情况便即时可见……如今徜徉在工地,会发现一幅幅数字工地的画面正在呼啦啦地展开,“智慧工地”正在越来越快地走近我们。

 可视化管理

4月3日下午,记者在四川省武胜县住建局建筑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看到,墙壁上电子大屏幕同时显示着多个工地的施工场景,画面清晰,两名工作人员正对着监控屏幕,仔细地观看工地上的一举一动。记者观察发现,工作人员只需坐在电脑前,在操控台上点点鼠标,就能切换到各个工地的施工现场。

在杭州市的建筑工地“可视化管理”同样运用娴熟,他们推广了一套“一球三枪”的远程监控。“它的工作原理与交警的数字化指挥系统相似,通过对每个连接工地安装至少‘一球三枪’4个监控摄像头,以便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做出处理。”杭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一球三枪”的远程监控,让建筑工地“可视化管理”,“由“人防”为主向“技防”为主转变。

建筑行业是一个传统的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行业。尤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数字化管理是对在建工地实施24小时的远程监控,对超载冒载、未全密闭和未冲洗的运渣车进行实时取证,有利于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行为。”周颖告诉记者,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包含前端无线监控设备、监控视频处理平台和监控中心配套设施,通过这样一个监管平台,将对建筑渣土运输和文明施工进行规范化管理,使之逐步常态化。

可以说,由于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和控制技术,特别是视频监控技术,让“数字化工地系统”大大助力了各相关主管部门对大型工地现场的有效监管,和对有用信息资料的高效收集,这也使得当前很多城市纷纷在大型的重点工程建议中,启动该类项目。

 特殊安全帽定位施工人员

“人的动态管理一直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难点。”上海城建市政集团轨交12号线11标项目经理徐云海告诉记者,此次龙华中路站对施工人员实行数字化管理,“‘秘密武器’就是施工人员所佩戴的安全帽。”

记者看到,这种安全帽安装了特制芯片,里面包含了使用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合同签署情况、社会保险、体检情况、工种、操作证等信息,“这些信息与门禁系统相连,只有在以上信息全部确认后才允许放行进出施工场地。”

徐云海同时告诉记者,该芯片还具有定位功能,在监控室中可直接反映工人所在位置、工种、进入施工区域时间和停留时间;在井下移动过程也可以通过读卡器捕获,全方位跟踪在井下行走轨迹,实现了人员实时定位,为安全管理提供了便利,“安全人员是否到位,工人位置如何,一目了然。”

 小芯片抵御豆腐渣工程

在河南省漯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一辆满载混凝土的车驶入工地,监理人员随即从车上取样,在工地现场制作混凝土试块并植入具有唯一编码的芯片后,将芯片信息扫描上传到市质监站混凝土追踪系统,再将植入芯片的混凝土试块送入标准养护室养护。

“在混凝土试块中植入RFID芯片,实现混凝土试块在制作、运送和检测过程中的全程追踪,确保试件的真实性和检测报告的有效性。”漯河质监站房屋监督室主任颖杰告诉记者。

这种给每车混凝土贴上“出世纸”的做法,不久将会在漯河建筑工地上实现。作为工程质量的主要监管单位——漯河质监站建立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这种通过高科技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做法在河南省走在前列。

在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龙华中路站的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就像超市里的理货员,现场手持终端扫描安装在管片上的芯片。

“实际上我们在进行信息输入,内容包括环号、管片型号、施工日期、管片合格证信息、施工人员信息、整圆度及注浆量等。”徐云海表示,信息输入后与监控中心终端进行同步处理,所有信息都可以在后台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在控制终端将施工参数动态输入,可以时刻确保动态信息反馈和控制,实现对管片渗漏、碎裂,轴线偏差和地面沉降的即时控制。”